姐姐修车端上「铁饭碗」,妹妹写作陷入「求职荒」
【导读】一对亲姐妹,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轨迹,成为了AI时代残酷就业现实的最佳注脚。当名校毕业的妹妹在「幽灵职场」中与算法艰难博弈时,当年退学修车的姐姐却在机油味中找到了无法被代码替代的「铁饭碗」。这不仅是塔利家的故事,更是一则关于未来我们如何保住饭碗的现代寓言。
德州奥斯汀,阳光依旧炙热,但对于塔利家(The Talley Family)的两姐妹来说,空气中弥漫着截然不同的温度。

这是一个关于「手」与「脑」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在算法时代,什么才是人类不可替代价值的故事。
汉娜:无法被算法拧紧的螺丝
25岁的汉娜·塔利(Hannah Talley)站在凡士通(Firestone)的维修车间里,周围是熟悉的机油味和金属撞击的脆响。
当她擦去指关节上的油污时,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

Hannah Talley
四年前,汉娜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侧目的决定。
她于21世纪20年代初,从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工程系退学了。
那时的网课让她感到窒息,因为她失去了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机会。
她想起了小时候万圣节把自己打扮成《汽车总动员》里的「闪电麦昆」,想起了和祖父大卫·罗德里格斯一起摆弄老爷车的下午。
那种指尖触碰到机械震动的真实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提供的。
现在,她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年薪约5.3万美元,拥有401(k)退休计划和稳定的晋升通道。
最近,汉娜发现车间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新现象:顾客们开始拿着手机走进店里,自信满满地告诉她车出了什么问题——就像病人拿着谷歌的搜索结果去质问医生。
顾客说:「是AI诊断出来的。」
汉娜通常会礼貌地听完,然后打开引擎盖,用她那双敏锐的耳朵去捕捉异响,用手指去感受震动。
结果往往证明,那个能写诗、能画画的AI,往往在判断汽车故障上错得离谱。
「就算AI给出的答案是完美的,那又怎样?」汉娜笑着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技术工人的骄傲,「AI没有手。它不能把扳手伸进发动机舱。」
在这个被大语言模型席卷的世界里,汉娜意外地发现自己站在了最安全的堡垒中。
只要机器人还学不会像人类一样灵巧地从洗碗机里取出盘子,她的饭碗就端得比谁都稳。
索菲亚:困在「幽灵职场」里的写作梦
与此同时,在圣安东尼奥父母的家中,22岁的妹妹索菲亚·塔利(Sophia Talley)正盯着电脑屏幕发愁。
索菲亚走的是一条曾经被视为「金光大道」的路。
她在高中时就立志要写长篇非虚构报道,那种能像《纽约客》一样直击人心的文字。

Sophia Talley
她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修修辞与写作,今年五月刚刚毕业。
然而,她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世界已经变了。
生成式AI的横空出世,像一场海啸淹没了内容产业。
索菲亚现在不得不身兼三职:为《奥斯汀月刊》写稿、为一家媒体集团做文案编辑、为一家非营利组织做品牌传播。
这三份合同工加起来,年收入只有3万美元,甚至不够她搬出去付房租。
更让她感到绝望的是招聘网站上的「幽灵工作」。

她投递了无数简历,却往往石沉大海。
「我怀疑我的简历从来没有到达过真人的手里,」索菲亚叹息道。
这并非被害妄想,现代企业的AI筛选系统会在第一轮就无情地过滤掉那些不符合算法关键词的申请者。
而且,越来越多的公司虽然挂着招聘启事,实际上却在尝试用AI工具来填补空缺,或者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我们在扩张」的假象。
在最焦虑的时刻,索菲亚曾想过一个「备胎计划」:去考一个AI提示词工程师(Prompt Engineering)的证书。
但这简直是一个黑色的笑话。
因为AI进化的速度太快了,现在的模型已经能够理解即使写得很烂的指令。
那个曾经被炒作成「年薪百万」的新兴职业,还没来得及普及就已经快要过时了。

「我知道这行需要资历,」索菲亚说,眼中依然闪烁着对叙事艺术的执着,「但我还没到愿意为了生存而彻底放弃写作的地步。」
父母:在夹缝中进化的旁观者
餐桌上的氛围微妙地折射着这种代际变迁。
父亲帕特里克和母亲珍妮在支持女儿们选择的同时,自己也在经历职场的洗礼。

塔利一家亲
父亲帕特里克在金融服务公司做投资组合管理,他并不排斥AI,反而是个积极的使用者。
他说:「公司告诉我们,你不会被AI取代,但会被那些“懂AI的人”取代。」
母亲珍妮在健康保险公司做人力资源,两年前找工作时,她正是靠AI优化了领英档案和简历才脱颖而出。
现在,她用AI来回复员工的常见问题。
看着小女儿索菲亚的困境,珍妮不无担忧:「AI不会消失。这确实让我更担心索菲亚的领域,但我也相信,讲述一个高质量的人类故事,始终是一门艺术。」
时代的注脚
当白领成为高危职业
塔利姐妹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当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剧烈重构的缩影。
微软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用冰冷的数据佐证了这种体感温差:作家和作者的工作内容中,有高达85%与AI目前能胜任的任务重叠;而对于汽车修理工,这个数字仅为19%。
长期以来,社会告诉年轻人的路径是:上大学、坐办公室、拿高薪;蓝领工作曾被视为次优选择。
但现在,剧本反转了。
随着ChatGPT等工具的普及,曾经稳固的「白领壁垒」正在坍塌,而那些依赖物理技能的「蓝领工作」,反而成了避风港。
职业咨询师们开始建议年轻人:要么磨练人际交往能力,要么掌握AI,要么,就去学一门手艺。
索菲亚在大学修过一门关于AI与社会的课程,这让她坚信技术只能重塑而非消灭人类技能。
她相信那种细腻的、关于人性的故事,是算法无法生成的。
但现实是残酷的,市场正在无情地挤压初级创作者的生存空间。
这个时代最荒诞的讽刺或许在于:我们曾以为AI会先接管那些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让人类解放出来从事艺术和创作;但现实却是,AI率先拿起了画笔和笔杆,而人类依然需要弯下腰,去拧紧那颗沾满油污的螺丝。
在硅基生命学会感受疼痛与震动之前,那双沾满机油的双手,或许是我们在这个数字洪流中最坚实的诺亚方舟。
参考资料:
https://www.wsj.com/tech/ai/ai-career-security-young-adults-c49e4aa8
秒追ASI
⭐点赞、转发、在看一键三连⭐
点亮星标,锁定极速推送!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
游客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
AI 中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