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CS博士月入4000,抢GPU搞科研!硅谷百万年薪挖人,学界疯狂逃离

2025-10-09 发布 · 浏览17次 · 点赞0次 · 收藏0次

【导读】AI人才大战正让学术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博士生月津贴只有几千美元,却要面对硅谷百万年薪的诱惑;实验室为一块显卡焦头烂额,大厂却豪掷千亿买GPU。博士生本是科研与教学的支柱,如今却加速流向产业。教授担心学生半路跳槽,政*和高校的补救也远远跟不上。未来的 AI突破,还能出现在大学实验室吗?

博士生的处境,正在被AI风暴彻底改写。

哈佛博士每个月拿着4205美元津贴,而硅谷AI公司一开口,就是百万年薪。

实验室里博士生还在为一块显卡焦头烂额,大厂却挥金如土买下千亿GPU集群。

这场人才争夺战,正在把学术界推向前所未有的危机。

哈佛教授David Alvarez-Melis甚至坦言:

大家都有一点怕错过的感觉

这不仅是一场产业的淘金热,更是一场动摇学术根基的地震。

博士生的尴尬:一边领补贴,一边看人拿百万年薪

博士生和AI公司之间的薪资,已经从「差距」变成了「天堑」。

在哈佛,计算机博士生的月津贴只有4205美元,一年大约仅5万美元。

而在硅谷,AI公司给博士生开出的起薪,动辄就是百万美元。

即便是提升补贴,也依旧杯水车薪。

2023年,CMU大学把博士生的最低津贴从2.7万美元涨到3万美元,但相比行业的薪水,这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Vincent Conitzer直言:

学生本来就不指望能拿和业界一样的薪水,但当差距越来越大时,就不得不担心了。

而且,这并非美国独有的矛盾。

在澳大利亚,博士生的标准津贴约为AU$33,511/年,但最低工资标准约AU$47,627/年,不少候选人因此被劝退。


在英国,UKRI也不得不出手,从2025年秋季开始,将最低博士生津贴提高8%,新标准为£20,780/年,试图更贴近生活成本。


与此同时,产业界的诱惑却越来越强烈。

Meta曾被曝出向OpenAI顶尖人才提供1亿美元签约奖金,试图用金钱强行挖人。

不少科技公司在招聘具有AI或机器学习经验的工程师时,还会额外给予高达20万美元的薪酬溢价。


学术界的「穷养博士」,和业界的「豪掷百万」,正把博士生一步步推向实验室之外。

算力鸿沟:博士生抢显卡,大厂烧千亿

如果说工资差距让博士生心灰意冷,那么算力鸿沟则直接决定了他们能不能做出像样的科研。

在实验室里,博士生常常为了几块显卡排队,甚至要东拼西凑才能把模型跑起来。

而与此同时,微软、Meta、Alphabet等巨头今年光是在AI算力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就高达数千亿美元。

这种悬殊的对比,让年轻学者望而兴叹。哈佛教授David Alvarez-Melis坦言:

一些大学已经意识到,这类研究越来越依赖算力资源,所以才开始尝试加大投入。

但现实是,哪怕像哈佛Kempner研究所这样有雄厚背景的机构,筹钱扩建GPU集群依旧困难重重。

执行主任Elise Porter就说:

这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关键工具,但它极其昂贵。捐赠者可能存在,但凤毛麟角。

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警告:这种差距正在形成「算力鸿沟」。


一项题为「The Compute Divide in Machine Learning: A Threat to Academic Contribution and Scrutiny?」 的研究指出,产业实验室与高校在 GPU 使用量上的差距正急剧扩大。

这不仅限制了学术研究者参与前沿模型开发的机会,也削弱了他们对安全性、可解释性等问题的监督能力

一些大学正在尝试自救。

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投资建设了一个由300块H100 GPU组成的集群,用于支持生成式AI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的全新GPU集群将有助于将人工智能研究留在公共领域,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查尔斯·C·菲茨莫里斯教授、大学语言与智能计划负责人 Sanjeev Arora表示。

孟菲斯大学也建立了「iTiger」GPU 集群,为区域科研和教学提供算力支持。


但与大厂动辄千亿美元的投入相比,这些尝试仍显得杯水车薪。

一边是博士生「抢显卡写论文」,一边是大厂「烧钱堆GPU」。

这场算力军备差距,正在成为决定博士生去留的关键因素。

人才断供:学术界的血液正在流失

博士生在学术体系里,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实验室里最主要的科研人员,还承担了大量本科教学工作。

可以说,博士生就是学术界赖以循环和成长的「血液」。

但如今,这股「血液」正在加速流向产业。

MIT教授Jim Collins警告,如果博士生过早被行业吸走,整个科研系统就会「失血过多」,难以维持长期健康。

危机并非夸大。博士生一旦提前离开,学术界面临的不是少一个研究助理这么简单,而是科研项目断档、学术梯队塌陷。

更重要的是,博士生原本是未来教授的储备力量。

人才流失过快,意味着未来能成长为独立学者的人数骤减。

一篇来报告指出,若博士生人数显著减少,不只是研究受影响,本科教育也会受到冲击。


很多博士生兼任教学助理,他们帮助批改作业、带讨论课、辅导本科学生;若人数减少,本科生的导师资源、课堂互动及反馈都会变差。

与此同时,美国部分大学正因为联邦科研经费不确定性而缩减PhD招生人数。

最新文章报道,美国许多研究所推迟或撤回了对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主要原因是经费拨款的不稳定。


这让很多教授忧心忡忡:一边百万年薪的吸引力,一边是学术界的根基动摇。

当博士生越来越把学术当作跳板,整个体系都可能出现断供的危险。

混合模式:在大厂打工还能顺便拿博士?

当学术界苦苦思索如何留住博士生时,产业界已经抛出了一种「折中方案」。

在伦敦、巴黎和特拉维夫,Meta的研究实验室FAIR给博士生开出了一种特殊的选择:

你既可以在Meta做研究员,又能在本地大学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这种模式看似双赢——博士生既能拿到行业的高薪与算力支持,又不会完全离开学术圈。

Meta的Llama首批研究论文就诞生于这种模式,其中的作者Hugo Touvron和Gautier Izacard都是在FAIR工作、同时攻读博士的代表。

类似的模式并不只存在于 Meta。

在英国,DeepMind长期资助牛津、剑桥等高校的博士项目,部分学生在攻读学位的同时,也能进入 DeepMind 实习或参与研究。

谷歌也推出了PhD Fellowship Program,为博士生提供资金与算力支持,并开放研究合作。


微软同样设立了PhD Fellowship,并通过与多所大学的研究院合作,让博士生能在MSR的科研与学术研究间切换。


这种混合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过,也有学校态度谨慎。

比如斯坦福就明确反对这种「双重身份」。副教授Stefano Ermon解释说:

他们希望学者100%投入学术,而不是一半在产业一半在学校

一边是Meta、DeepMind等公司大开方便之门,一边是斯坦福坚守学术纯粹。

未来博士培养会不会就此「学术-产业混血」?这一议题正在成为新的焦点。

教授的焦虑:招学生先担心人会不会跑

一场AI人才大战,不仅让博士生犹豫要不要留在学术界,也把教授们推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之中。

哈佛助理教授David Alvarez-Melis就直言:

大家都有一点怕错过的感觉。

这句话本来是用来形容行业里的FOMO,如今却成了学界教授的心声。

情况有多严重?以波士顿大学的新晋教授Naomi Saphra为例,她刚要开始招博士生,就已经被数十封申请邮件「轰炸」。

但她的纠结点不再只是学生的学术水平,而是:这些人能不能坚持到毕业,而不是中途跑去拿高薪。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授们的角色发生了微妙变化。

他们不仅是学术导师,还得像人事经理一样,反复评估「人才留存风险」。

一旦学生选择半路跳槽,实验室的项目就可能陷入停滞。

更让教授们担忧的是,博士生的不稳定不仅影响实验室,还可能波及科研经费的申请。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资助机构在评审时,往往要求申请团队具备稳定性。如果博士生频繁流失,评审委员会会怀疑项目能否顺利完成。

当教授们都开始用「能不能留下来」作为选人标准时,足以说明学术生态的焦虑程度。

AI热潮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渗透进博士招生的每一个细节。

从津贴到年薪的巨大鸿沟,从GPU紧缺到千亿算力军备,再到博士生被提前「截胡」,AI热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撼动学术界。

博士生本是学术体系的支柱,却在金钱与资源的双重诱惑下加速流向产业;教授们则一边为经费、算力发愁,一边担心学生半路离开。

在这个节点上,学术界和产业界似乎正在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守住学术的纯粹性,要么接受「混合模式」的现实。

但问题是——当AI公司抛出高薪与海量算力时,高校还有什么筹码,能留住这些未来的科研中坚?

也许,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ai-talent-frenzy-complicates-universities-retain-recruit-doctoral-students?rc=epv9gi

https://mp.weixin.qq.com/s/qumzcUmBm8Jkn_V0BuMAQw

哈佛CS博士月入4000,抢GPU搞科研!硅谷百万年薪挖人,学界疯狂逃离 - AI 资讯 - 资讯 - AI 中文社区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我方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点赞(0) 收藏(0)
0条评论
珍惜第一个评论,它能得到比较好的回应。
评论

游客
登录后再评论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