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垄断AI算力局面或将被颠覆!AMD赌上身家发起决斗,奥特曼窃喜
【导读】当OpenAI与AMD签署涵盖6GW芯片供给+认股权证的合作协议时,更像是一记「战略炸弹」,可能撬动出AI硬件生态的新秩序。对于AMD而言,这是一次从追赶者到潜在「核算力玩家」的重塑,风险与机遇并存。
昨天,OpenAI与AMD宣布达成重大协议,在稍早前宣布部署10GW英伟达GPU后,又宣布了部署6GW AMD GPU。
消息公布后,AMD的每股股价从$164.37迅速直线拉升至$226.36,大涨近40%!
股市狂欢的背后,AMD的未来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机遇与挑战?
AMD的战略方向转折
回顾AMD的历史脉络,长期以来它被视为CPU与GPU市场的「二号角色」,同时对抗英特尔和英伟达。
但AI浪潮催化下,大规模算力成为新的稀缺资源。
在过去几年中,AMD已经开始将资源倾斜于数据中心与加速器业务。例如,它推出的Instinct系列GPU旨在服务AI训练/推理工作负载。
不过,这条路径走得并不平坦:在训练市场上,英伟达的生态壁垒极高;
而在推理市场,虽然竞争门槛较低,但客户对稳定性、效率、兼容性等要求非常严格。
对于AMD来说,此次与OpenAI的合作正是一个关键拐点。
这次交易的核心除了常规的芯片订购外,还包含资本绑定机制:
OpenAI可在未来通过认股权证以极低价格($0.01/股)行权最多1.6亿股;
行权与股权释放阶段与部署里程碑、AMD股价等多个条件挂钩;
若所有条件达成,OpenAI或将成为AMD约10%的股东。
这意味着OpenAI可以用几乎为零的成本,获得价值数百亿美元的AMD股票。
只要AMD的股价因这笔超级大单而持续上涨,OpenAI就可以通过出售这些股票,轻松地为采购AMD芯片买单。
这精巧的设计让AMD的CEO苏姿丰也感叹:「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结构,来之不易。」
这种设计对于两边而言既是激励也是捆绑——成功了就是强绑定、协同深入;但失败了,就可能功亏一篑。
从战略角度看,一方面,OpenAI不再只是买家,更有机会成为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股权绑定使双方利益更紧密、竞争壁垒更难撼动。
合作背后的供给逻辑
与行业变化
AI研发的加速,使得算力资源供不应求。长期以来,英伟达GPU是训练与推理的默认选择,导致供求失衡、价格上涨。
OpenAI与AMD的合作,实际上是「多源供给战略」在硬件层面的体现。
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在公开谈话中曾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计算能力。」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是算力稀缺、不可扩张边界的危机感。
多家报道也指出:英伟达并不是OpenAI唯一合作方,OpenAI本身也在构建与博通、微软等厂商的计算合作关系。
因此,这笔合作还折射出一个趋势:AI基础设施不应被单一供应商锁死。
GPU霸主的压力与裂缝
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处于压倒性领先位置(数量、营收规模都远大于竞争者);
AMD虽是较小角色,但其边际增速值得关注。
但在近期,几件事正在蚕食英伟达的护城河:
定制芯片/Hyperscaler内生芯片:大型云厂商/旗舰AI机构正在设计自己的加速器,以减少外部依赖;
供给链瓶颈与产能争夺:台积电等高端芯片代工产能稀缺,使得新进入者在争夺产能分配上可能受限;
软件/开发者生态壁垒:CUDA/软件工具链是英伟达的核心壁垒之一,但如果业界愿意投入迁移成本,这道壁垒也有被蚕食的可能。
AMD的AI芯片业务曾未能达到市场预计目标,其股票因而回落。
AMD自己也承认其AI投资正受到外部「客户定制芯片」趋势的挑战。
英伟达在训练市场仍在不断推进其新架构,新款芯片在特定训练任务上保持领先优势。
虽然AMD有机会切入,但与英伟达的差距短期难以跨越。
AMD的挑战边界与风险点
尽管这笔合作具备战略意义,但从实际落地到长期稳固,AMD仍面临一些关键风险。
达成合作协议只是一个起点。
「6GW推理部署」目标的现实考量
OpenAI与AMD的合作公告中,6GW的规模预期被作为标志性数字。
但这一目标并非轻松达成。
要从零到部署6GW,需在数据中心建设、供电、冷却、互联等多项基础设施上同步升级。
初期预计从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1GW,时间窗口紧迫。
若中间任何环节(如电力、散热、线缆、存储、互连带宽)出问题,整个部署节奏可能被打乱。
在这种大规模部署背后,技术验证、系统集成、运维保障等都是巨大的非线性挑战。
交付与产能争夺
AMD自身并不具备最顶尖的晶圆代工能力,仍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进行制造。
这意味着,高端AI加速器芯片需与苹果、英伟达、苹果、其他大厂共同竞争代工资源。
制造良率、芯片良率风险、封装测试等环节若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出货节奏。
在交付阶段延迟、供应链断点或产能瓶颈都有可能导致客户端延期或信心滑坡。
软件/生态不匹配
即便硬件设计优秀,若软件兼容性、驱动优化、开发者工具链不给力,也极难获得广泛采用。
英伟达多年来通过CUDA、cuDNN、NCCL等软件生态构建起深厚壁垒。
AMD虽有ROCm生态,但其在性能优化、工具链成熟度、社区支持度方面仍显薄弱。
如果开发者在迁移成本、培训时间、稳定性预期上判断成本高,可能仍选择不「冒险」切换平台。
估值泡沫与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
华尔街日报推测,若AMD股价升至600美元,其市值将逼近1万亿美元。
这种前瞻性的估值基于极端假设,即所有部署目标完全兑现、AI芯片业务爆发。
但实际情况可能偏离:
若某些里程碑未达,股权释放可能受限;
若市场对AI芯片业务估值预期下降,股价可能被大幅修正;
若AMD在后续竞争中受到挤压,其长期成长空间或受制约。
AMD与OpenAI合作的三种结局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AMD与OpenAI合作后的未来走势,拆成三种典型情景:乐观、中性、悲观。
每种路径都可能成为现实,这取决于技术、执行与市场环境。
乐观路径的具体推演
在最理想的路径中:
AMD与OpenAI首期交付稳定,1GW推理部署顺利启动;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优化设计,使得后续部署速度加快;
通过这次合作,开发者社区看到AMD推理平台能力,陆续尝试迁移或支持混跑;
AMD的「开放生态」战略(跨平台兼容、开放驱动、合作伙伴支持)逐步落地;
资本市场给予极高估值溢价,AMD成为AI硬件舞台上的第二极力量。
在这种路径下,AMD的AI芯片营收可能提升至未来占据15–25%的比重,OpenAI也将成为其长期战略伙伴与股东。
中性路径的现实版落地
这是最可能的结果之一,也是不会太悲观但也难以完胜的路径:
部署节奏有波动,部分里程碑滞后;
虽有客户接受AMD推理,但主要客户仍依靠英伟达或混合方案;
软件迁移速度缓慢,对生态吸纳能力有限;
市场对AI芯片业务仍存在折价风险。
但在中性路径下,AMD仍能取得比当前更优的位置:AI芯片收入成为重要增长引擎,而传统CPU/GPU业务为基础支撑。
悲观路径的陷阱
若遇多重不利因素叠加,AMD可能面临:
部署滞后、目标无法达成;
OpenAI无法或不愿行权(认股权证空转);
竞争对手在训练、推理或定制芯片方向取得突破;
资本市场对AI芯片业务预期下降,估值被重构。
在最坏情况下,AMD的AI芯片业务可能被迫回归「边缘补充」,其市值甚至出现回撤。
重塑AI芯片世界的新机遇
AMD与OpenAI的合作,可能是AI硬件领域的一次战略重塑。
对AMD来说,这是一次赌命之局:成功则意味着进入算力核心层级,失败则可能成为泡影;
对OpenAI来说,这是其「算力主权」战略的实际落地,是其摆脱对单一硬件依赖的重要一步;
对整个AI/云基础设施行业而言,这是一记警钟:垄断终究不可持续,多源、多架构的竞争时代正在到来。
未来数年将决定这场赌局的胜负。
参考资料:
https://www.wsj.com/tech/ai/amd-openai-chip-deal-nvidia-competitor-37692514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

游客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