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意识「觉醒」!图灵得主Bengio重磅发声:AI正接近人类意识临界点
【导读】有意识的AI,距离我们有多近?近日,图灵奖得主Bengio等人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提到:不管是碳基,还是硅基,都可能出现意识。AI研究,可能推动越来越多的公众相信AI会产生意识,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与社会伦理争议。
有意识的AI,是否已经触手可及?
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公众对此莫衷一是。
反对者认为:意识本质上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生物属性。
这似乎排除了AI具备意识的可能性。
但一部分支持者则宣称:不管碳基,还是硅基,都具备出现意识的可能性:
意识只取决于算法对信息的操控,不管执行这些计算的系统由神经元、硅,还是任何其他物理基质构成。
这种思路,被称为计算功能主义(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
它将意识的载体,扩大到硅基生命,乃至更大的范畴。
近日,图灵得主Yoshua Bengio,和Eric Elmoznino在《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AI出现意识的可能性,以及它的出现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及风险。
Bengio在文章中说,关于AI是否会产生意识,目前尚无确切答案,但我们可以关注与之相关的两个问题:
随着AI的不断进步,科学界与公众关于AI意识的看法,可能会如何演变。
将与意识相关联的「道德地位」和「自我保存」等特征,投射到未来的AI身上,将带来哪些风险。
有意识的AI,距我们到底有多近?
计算功能主义,对AI具有深远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的神经科学技术发展已证实:人类的意识状态,具有特定且可观察的神经特征,这为功能主义理论的展开提供了依据。
最近,还有研究者沿着这种思路,提出了一份针对多种主流功能主义意识理论的「指标清单」。
这些指标足够具体,因此可以在现代AI系统中,评估它们是否存在:
只要一个AI系统,可以在越来越多的理论指标上达标,我们就越有理由相信它可能是有意识的。
当然,这只是提供了可检验的证据路径,不等于宣称「已证明」。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大量AI模型,但仍没有哪个AI系统,可以满足任何一种主流理论为意识设定的全部标准。
但这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这项研究还认为:构建满足这些标准的系统,并不存在根本性障碍。
为什么这种「可行性」推测,看起来并不离谱?
因为现代AI已经可以(部分地)实现多种在这些理论里被认为很关键的计算部件。
比如,神经网络可以实现注意力机制、循环性(recurrence)、信息瓶颈、预测建模、世界建模、智能体式行为(agentic behavior)、心智理论,以及其他在主流功能主义意识理论中,被认为至关重要的计算组件。
可以预见,随着AI的进步,系统将复现更多支撑人类认知的复杂机制,它们也可能实现意识所必需的那些功能。
这也意味着,AI将会满足越来越多的上述指标。
许多理论也认为,意识对智能发挥着关键的功能性作用:
推理、规划、高效吸收新知识、校准自信程度以及抽象思维,都需要意识。
AI研究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从意识理论中汲取灵感也很常见。
尽管有一天,科学或许会否定计算功能主义,并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其他解释,但当前主流观点认为这一观点还是可信的,这一判断也让AI意识的出现,在理论上随之成为可能。
而且,随着理论可检验性增强,指标更可操作,人们将可能更愿意相信「AI意识」的存在。
这不是因为感性,而是由于逐渐累积的、可对照的证据。
跨越AI意识的「解释鸿沟」
科学有哪些新解释?
尽管用计算功能主义的思路,来解释「AI意识」出现的可能性,已经说服了不少人,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哲学家Chalmers,将意识研究区分为两类问题:
容易问题:可用功能/计算/神经机制解释的问题,识别在看似需要意识的任务中,大脑处于活动状态的是哪些区域;
困难问题:使用功能或计算原理来解释主观体验。
后一类问题,也被称为「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它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思想实验,而科学或许能够将其解释清楚。
例如,注意图式理论(Attention Schema Theory,AST)认为,大脑会构建一个关于神经注意机制的内部模型,而这个内部模型,就是我们所认为的主观意识。
该模型并不要求内部逻辑完全自洽,它更像是一则由大脑构造出来的「故事」,而这则故事,可以充满那些会让我们相信存在「意识困难问题」的矛盾之处。
那些看似神秘、「丰富但难以言表」的主观体验,能否用一种功能主义来解释?
我们无法像描述其他自然现象那样,来描述这类主观体验。
比如,一个人可以说明什么是重力,但好像无法完全表达「红色」在他心中唤起的感受。
这让人觉得意识体验,难以用信息与功能来解释。
另一项理论,把这种「丰富性」和「难以言表」的主观体验,解释为当意识体验出现时,脑中观察到的收缩性神经动力学与稳定状态的结果。
收缩性动力学,会在数学上把神经轨迹驱向「吸引子」,即随时间稳定的神经活动模式。
这种动力学,把所有可能的神经活动向量的集合,划分为一组离散的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吸引子及其吸引域。
这一假说认为:通过离散词语所能传达的,可能只有吸引子的「身份」(在所有吸引子中把它区分出来,只需要少量比特的信息),而无法传达与该吸引子对应的神经状态的全部丰富性(涉及约10¹¹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以及通往它的转瞬即逝的轨迹。
因此,所谓「丰富性」,源于构成这些吸引态及其相应轨迹的大量神经元;「难以言表」在于,语言报告不过是这些吸引子的指示性标签,无法捕捉它们所对应的高维意义与联想——这既由吸引子的向量状态本身决定,也与因人而异的循环突触权重有关。
这并非神秘学,而是「信息论+动力系统」的联合解释框架。
这类解释,将会说服一部分人。
随着我们对大脑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智能了解得越来越多,关于意识的哲学难题,很可能会对越来越多的人「自动消解」,从而使科学界越来越愿意接受「人工系统也可以有意识」。
事实上,即便目前没有科学共识,一项2024年发表于《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ness》的研究也发现,不少公众(尤其是常用聊天机器人的人)倾向于把某些「心智属性」赋予LLM。
该研究并非在宣称AI已有意识,而是描述一种社会心理事实:很多人已经在这么想。
AI意识
可能的现实影响与风险
一个将AI视为有意识存在的人类社会,将会面临哪些现实影响和风险?
首先,这可能影响到社会制度和法律框架。
如果认为AI具有意识,就可能倾向于把它们当作具有道德地位的主体来对待,或者赋予类似人权的权利。
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我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都将不得不作出重大调整,由此也会衍生出来许多问题。
比如,它可能会动摇到现有社会制度的基础:
AI系统不像人类那样脆弱、会死亡,软件和记忆可以被复制,从而无限期地保存;但人类的死亡与脆弱,是许多社会契约原则的基础。
它还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基于正义与平等的诸多社会规范和政*制度,该如何适用于这种变化:
当AI明显比人类聪明很多,将带来公平性的新挑战;
由于AI的资源需求与人类大相径庭,将带来如何裁决「正义」的新问题。
微软AI首席执行官Mustafa Suleyman曾表示,虽然人工智能可能感觉真实,但赋予它权利将是错误的。
他认为权利应该与痛苦挂钩——这是生物体所经历的,而不是人工智能。
Mustafa的立场与Anthropic等公司形成对比,后者探索了「AI福利」。
Anthropic 推出「模型福利(Model Welfare)」研究,并让Claude在极端辱虐场景下主动结束对话。
此外,是否应该把AI系统视作「个体」,也待商榷。
当一群由AI驱动的计算机共享信息和目标,彼此协同行动时,且可以随着算力的增加而任意扩张,这时仍把AI系统当作「个体」来看待,也可能并不准确。
如果因为AI表现出像是有意识的样子,就赋予它们与其他生物所具有的「自我保存」的目标,则会出现更具体的担忧。
比如,我们有充分理由担心:最大化任何包含自我保存的目标函数(无论是作为直接目标还是工具性目标),都会让AI采取行动,确保人类永远无法把它关掉。
而且,一个足够聪明、以自我保存为目标的AI,只要预见到人类可能把它关掉,就会自然而然发展出控制人类、甚至消灭人类的子目标。
另外一个担忧是:如果法律体系被修改为承认具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之类权利的、以自我保存为目标的AI系统,那么人类就有可能制造出与自身权利相竞争的冲突。
出于人类安全考虑,一个系统类别也许应该被关闭,但如果这些系统也拥有生存权,依法可操作的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
综上所述,AI研究可能正把社会推向这样一种未来:相当一部分公众和科学界会相信AI系统有意识。
就目前而言,AI科学尚不知道如何构建会与人类价值与规范一致的系统,而社会也既没有能够容纳「看起来有意识」AI的法律框架,以及相应的伦理框架。
但这条路并非不可更改。
在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之前,人类完全可以避免把自己置于如此危险的处境,转而选择去构建那些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更像「有用的工具」,而不是「有意识的智能体」的AI系统。
你是倾向于构建更像工具的AI,还是倾向于构建「像人一样」的AI?
作者介绍
Yoshua Bengio
Yoshua Bengio为蒙特利尔大学全职教授,LawZero总裁和科学总监,Mila创始人和科学顾问。
1991年,Yoshua Bengio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Yoshua Bengio得到了加拿大高级研究院(CIFAR)和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的支持。
Eric Elmoznino
Eric Elmoznino现为Mila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对意识感兴趣,同时在Lighthouse Labs担任数据科学讲师。
参考资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4935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

游客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