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试图绑架美国政府,奥特曼还有救命底牌?
【导读】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近日公开表示希望美国政*为AI芯片融资提供担保,此非常规举动在科技圈引发轩然大波。OpenAI正以前所未有的投入打造AI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这场豪赌不仅关乎OpenAI自身,「七巨头」等科技公司估值也被深深捆绑其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OpenAI已经「大到不能倒」了。

焦虑的奥特曼身居核心,对OpenAI的高杠杆梭哈AGI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比谁都清楚。
他的救命底牌,却在本周被OpenAI首席财务官无意或有意地和盘托出。
在本周的华尔街日报Tech Live大会上,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语出惊人地提出,美国联邦政*应考虑为AI芯片等数据中心投资提供贷款担保。

她指出,由于尖端AI芯片的折旧率仍无法确定,企业为采购这些芯片而借债的成本居高不下,希望政*出面支持以降低融资成本。
Friar表示OpenAI正在寻求「由银行、私募股权,甚至政*参与的生态体系,这种政*背书能够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并提高贷款价值比(LTV),也就是在一定股本之外能撬动的债务额度」。
Friar还强调,人工智能应被视作「国家战略资产」,美国需要在与中国的竞赛中加速扩展本国AI生态系统。
然而,一家全球估值名列前茅的科技公司向政*喊话求援毕竟不同寻常。
Friar的言论一经传出立刻引发强烈反响,不少人质疑OpenAI这是在变相寻求政*「纾困」甚至「救助」。
批评者认为,OpenAI近来的资本开支激增已经到了难以持续的地步,此举无异于未雨绸缪地为自己铺设「安全网」。
毕竟,就在两个月前有报道指出,OpenAI官方财务预测中计划未来五年仅在服务器租赁上就要花费3500亿美元,如今公司又不断追加投入。
甚至有分析人士戏称,Friar此番表态堪称「AI版的豪赌求援」,仿佛在为OpenAI不断膨胀的烧钱计划寻找政*兜底。
对于这样一家硅谷明星来说,请求政*提供类似于基础设施或国防项目的担保支持在业内极为罕见,这无疑给市场投下了一枚震撼弹。
奥特曼澄清立场
豪赌与风险同在
面对四起的议论,奥特曼很快站出来澄清立场。
他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长文表示,公司并不希望政*为OpenAI的数据中心提供任何担保,也反对政*在市场中挑选赢家或替失败的企业买单。

按照奥特曼的说法,OpenAI和其他公司此前确实回应过美国政*重建本土芯片供应链的号召,讨论过对美国半导体工厂建设提供贷款担保的可能性,但并未正式申请任何融资支持。
他强调,「如果我们搞砸了无法弥补,就应该让我们失败,其他公司自会继续做好该做的事。这才是市场机制,应由市场而非政*来收拾残局」。
奥特曼同时透露了OpenAI惊人的扩张规划,以佐证公司有能力自行承担这场豪赌。
据他介绍,OpenAI已经承诺在未来八年投入约1.4万亿美元用于构建算力基础(包括数据中心和芯片等)。
为了支撑如此庞大的投入,OpenAI正探索更多变现途径,例如直接向企业和个人出售算力服务,打造自己的「AI云」。
奥特曼称OpenAI预计今年底可以达到年化200亿美元的收入运行率,并力争在2030年前后实现数千亿美元的营收——只有业务规模爆炸式增长,才能消化其堪称史诗级的基础设施账单。
他还坦承,公司未来不排除进一步融资(股权或债务)的可能。
一句话,OpenAI选择了在AI前景上孤注一掷:宁可提前大举铺设算力「跑道」,也不愿因为保守错失良机。
奥特曼直言,这是着眼未来十年的战略赌注,但「我们当然也可能错得离谱,若真如此就由市场来处理」。
Friar本人也在会后补充说明称OpenAI目前并无启动IPO的打算,公司本可以很快实现盈亏平衡,只是选择了优先激进投入来扩张版图。
对于外界热议的「AI泡沫」论调,Friar则显得相对乐观。
她表示人们其实还不够兴奋,远低估了AI的潜力;
在她看来,当下业界对泡沫的担忧有些本末倒置,OpenAI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尽早让全球享受到强大AI带来的实际益处。
OpenAI两位高管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不打算让政*为自建数据中心提供担保,从而与「政*背书以降低融资成本」的质疑切割。
可紧接着被翻出的致OSTP公开函(2025年10月27日,署名Chris Lehane)却提出另一套路径:建议联邦动用拨款、成本分摊、贷款与贷款担保等工具,并将先进制造业投资抵免扩展至AI服务器与数据中心,目的在于压低资本成本、分散早期风险并撬动社会资金。

https://cdn.openai.com/pdf/21b88bb5-10a3-4566-919d-f9a6b9c3e632/openai-ostp-rfi-oct-27-2025.pdf
而这,与前述否认形成直接冲突,脸被打得很痛。
OpenAI管理层的表态试图为市场打气,但也从侧面反映出OpenAI管理层的信念: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竞赛中,慢即是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全速向前。
AI泡沫与「七巨头」的利益捆绑
过去十年间,「七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Meta)总市值增长近8倍,占标普500指数的比重从2014年的不到10%飙升至2024年中的约35%。

如今这些公司合计市值占据标普指数的比例已刷新历史纪录,达到37%。
七巨头之所以能演绎这波气势如虹的行情,正是因为资本市场笃信它们将在AI时代脱颖而出。
然而当AI成为新的市场神话,也潜藏着集体泡沫化的风险:七巨头的股价与估值如今高度依赖于对AI前景的乐观预期,一旦OpenAI这样的核心玩家稍有风吹草动,整个板块都可能遭遇冲击——这正是七巨头与OpenAI利益捆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实写照。
当前,全球科技巨头正投入空前庞大的资金追逐AI浪潮。
据统计,仅微软、亚马逊、Meta和谷歌四家云计算巨头今年在数据中心等资本开支上就合计将烧掉约3500亿美元,而高盛预测全球AI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到2030年将飙升至4万亿美元!
这一轮豪赌式的投入推动了相关公司股价飙升,也让投资者胃口大开。
然而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Daniel Keum所提醒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是两码事」。
AI技术的确有望为经济带来巨大价值,但这些价值未必会回流到当前砸下重金的公司腰包里。
如果数千亿美元砸下去却迟迟换不来相应的盈利增长,所谓的「AI繁荣」随时可能沦为「AI泡沫」。
不少华尔街人士已开始警惕这一点:他们质疑在AI扩张上投入的天文数字能否获得足够回报,七巨头如今激进的资本开支是否具有可持续商业逻辑。
OpenAI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方面,OpenAI的技术突破引领了这一波生成式AI热潮,推动云服务、芯片等需求井喷;
另一方面,OpenAI本身又成为各大巨头竞相押注的对象:微软对其投入巨资并深度绑定Azure云服务,英伟达向其提供最先进GPU并讨论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亚马逊近期也与OpenAI签订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

可以说,OpenAI每扩张一步,背后都有七巨头的身影在支撑;
同理,一旦OpenAI的发展受挫,这些巨头的增长神话也将蒙上阴影。
正因如此,OpenAI CFO要求政*「兜底」的消息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市场震动——它被一些人视作AI泡沫可能见顶的信号,哪怕Friar本人极力否认这一点。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当前的局面尚未到真正泡沫失控的程度。
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的「泡沫指标」显示,美股整体虽经历了强劲反弹但仍处于历史估值区间的中位数附近,七巨头的估值相对盈利虽有些偏高但还算不上离谱。
不过大多数观察者也承认,AI叙事如今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投资者情绪高度亢奋,几家龙头公司巨大的投入被视作理所当然。
只要AI领域不出现预期外的负面事件,这个「泡沫」或许还能在乐观中越吹越大——反之,一旦AI未能兑现夸张的期望,资本市场很可能迅速翻脸。
正如一位评论人士所说,昂贵的市场可以变得更加昂贵,但最终能否支撑这些天价估值,「就看这些公司烧钱的速度能否跑赢赚钱的速度」。
在AI时代开幕的宏大赌局中,OpenAI和七巨头早已绑在了一起荣辱与共:他们共同造就了这场炫目的盛宴,也共同站在了泡沫的刀尖上。
没有人能确定眼前的是黄金还是泡沫,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https://x.com/sama/status/1986514377470845007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openai-cfo-said-uncle-sam-backstop-chip-financing-databricks-co-founder-responds-benchmark-critics
https://www.wsj.com/tech/ai/openai-isnt-yet-working-toward-an-ipo-cfo-says-58037472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
游客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
AI 中文社